Collections
-
African Tribal Art 小巴廊非洲藝術
非洲部落藝術帶來豐富的造型啟發,無論是現代或古老的形式,都值得從不同角度發掘其獨特的美感。小巴廊自 2013 年起透過各種主題展覽,嘗試以多面向的方式推廣非洲藝術,並探索其與當代藝術對話的可能性。 非洲部落藝術在亞洲仍屬少見領域,然而自 20 世紀起,歐美多位藝術大師,如畢卡索(Pablo Picasso)、布朗庫西(Constantin Brancusi)、馬諦斯(Henri Matisse)皆曾深受非洲藝術啟發,並在創作中轉化為經典形式,進而奠定現代藝術各種表現形式的發展基礎。
-
Eightwomade 八二制造
墨色如夜,字的連綿如小溪流淌,迴繞依偎在旁一如矮丘的陶土層疊。 淳渭的書寫是將豎橫撇捺還原為硯的山水,掙脫傳統書體的制約,以字造景,以景寓意。靠直覺揮筆,是一種返樸歸真的溯源本能,這逼近自私的書寫方式挾帶豐厚的個人情感且親近本質,生命力從蘸墨上紙的那一刻便自發流動,決心讓離群的筆鋒自定滑翔的路線。無論書體本身乘載什麼意義,都化作景致裡的線條和造型,她只是想著抒情、想著紀錄那些未消逝的靈光。 季學的粉引之器有著沈著溫潤的原野氣息,好比被晨霧露水穿透的濕軟土壤,看著安靜,卻悠緩地吐放勻稱的呼吸。假想在日光退卻後的山谷小徑旁,一株株晝伏夜出的奇特花卉,化為體態各異的茶具,伸長了莖脈,盛開在談天說地的客廳一隅。他恐怕也沒想別的,只是透過輕撫過芬芳土地的手,將記憶中的景觀揉捏成形,留在只有一次的當下。 大自然餽贈的一切,有兩雙自由的手各自承接。縱使創作媒材上的路徑不同,可眼神堅定的他們步伐穩健,目的地瞭然於心 。
-
Ge Bao Jian 葛寶健
宜興紫砂壺歷經明清兩代的築基與發展,歷代陶工與窯口將所積累的經驗與技術傳承下來,並以此為基礎不斷地進行創新,逐漸形成今日世界性的紫砂文化。 葛寶健的紫砂壺造型和諧,起伏自然,泥質溫潤凝實,執壺感踏實自在。他在傳統紫砂壺技法的根底上細琢慢磨,將生活方式與思想融入其中,賦予了作品別具一格的形式美,沉靜而內斂,質樸、飽滿卻不失意趣。 意趣的體現,正如風化系列的誕生,葛寶健為了處理砂土過厚的壺底,不經意間創造出狀似風化侵蝕過後的肌理,不同角度呈現的殘缺、失衡和消逝感,反而提供了一種平衡與穩定。就像他說:「我的小樂趣之一來自於壺的某些角度呈現出站立不穩的錯覺。」而這一種嶄新的紫砂壺器語境,甚至能讓一些未曾接觸過,或初識紫砂茶器的人展開對話,成就真正的雅俗共賞之器。 「我住在姑蘇古城的小巷深處。芳草池塘,綠蔭庭院,虛室常閑。做陶、喝茶、會友,平淡而緩慢。」透過壺的形態與氣質,觀者頃刻便能感受作品的精神力度,以及一種安靜、平和、從容的美,這樣的美還帶著一絲與世無爭的氣韻,像極了他平常的日子。
-
Hirose You 広瀨 陽
日本的傳統工藝「七寶燒」(Shippoyaki)源自於16世紀末傳入日本的景泰藍,是一種於金、銀、銅等貴金屬的表面施以透明玻璃釉的金屬工藝技法,有別於景泰藍不透明琺瑯釉。日本社會看重此類工藝品的華美矜貴,恰如佛經中頻繁現身的七種珍寶,故以「七寶」為名。嘗試顛覆七寶燒工藝固有的單一角色,広瀨陽運用無彩的釉料將其體現在日常器具的解題方式,給予這一門傳統工藝更流動寬廣的可能性。在處處尋求定義的疾速城市背景下,他的作品反覆體現各層面的二元對立:日常生活/非日常生活、手工藝/大量生產、古典/現代等相互駁斥的主題。 推近視角,細看分明,便驚喜它從不是坦蕩的白也絕非無所聲息的黑,是向冷冬出借的雪地一隅,半掩著礦石的青綠;是從深夜逕自裁剪的星空,鑲坎上細微的橙紅。所有的隱約、不張揚都是釉料本體輕巧落下、耐人尋味的痕跡。
-
iai 居相
山林溪谷是洞察與靈感的集散地,夫婦倆好比布匹面料的資深狩獵者,在東日本的天搖地動後,觸發了那趟遷徙至京都府福知山的移居,是返向山村地界的第一站。生命的課題不必深重,「i a i / 居相」蒐集季節輪轉的美或蒼涼以消解晦暗。一如徒手建構的居所,他們的創作就像穿上滄桑老樹耐心自育的年輪;匍匐於地表的繁花果實犧牲自己,留下顏色,也提供繡紋褶線的天然模板。日本古典手藝為本,綴點微量的韓式氣韻,件件罩衫、農服或長袍不僅抽象了風景,線頭下埋入的還有對歲月反覆的體會。支起骨架,Luce 擴充生活選物景觀的幅寬,收進他們二度轉移座標於兵庫縣高原地域的細緻野趣。一桿桿性格內斂、細節恰好的服裝作品,像腰封、如繫帶,將不能沒有的茶香攬進你我短促的日常。
-
Kanako Yoshida 吉田香楠子
蜷身育養在琦玉縣富饒的狹山茶產區,說是受洗於茶綠色和炙陽光照中的慎重,大概也不為過。吉田香楠子的童年圖像繪成,或許得歸功於長年於丘陵地居家生活的洞察、和自然四季大玩辦家家酒的寫實主義延展。浸潤和塑形的遊戲是很久以前就開始的。向宋代汝窯謳歌的「開片」紋理,作為系列作品的標識之一,她手下自然流瀉的女性氣韻,綻放在席前一把把秀氣溫雅的側把急須,那是江戶時代便已現蹤的古典。成群結隊緊跟在側的是身長不一、攀著虎口流線刻劃成型的盞盞茶海,它們裹著 tone on tone 的牛骨色灰釉,在芒種與入梅間出窯,換個國度繼續過夏。金絲鐵線的網紋由裡向外伸長,一度似乎失去邊界制約爬入空氣,挪近了看,微弱的暗金色,佐證時光與溫度擺佈後的佗靜。沒有諱莫如深的艱澀,這裡是意識明晰的技法衍生,以純粹當代女性的措辭與觀察,組織成形的 另一種 Quiet Luxury。
-
Li Tsung Ju 李宗儒
拭清回憶裡那隻禮貌性臉盲的廣角鏡頭,往回幾個十年攀看,李宗儒的創作歷程,像一首章節蔥鬱、據悉長度還沒有打算休止的歌。東海岸向山脈移進的嘶啞風切、焚燒秸稈時篝火吐放的碎裂白噪音、旅途上隨性踩點的爵士小館現場 Post-bop 琴鍵聲響,大量素材隨機落入,自有容身之地。時候到了,默契點頭了,光光間奏就能獨佔一張黑膠單面的寬容。挑選目數大的泥料為的就是坦露,氣孔如取樣器網羅採集:溜進左耳的是造訪東京 SKWAT 後的悠揚弦樂,就算右耳還哼著前個夏天成日作伴的 City Pop 復古合成器音,做陶這件事接近自我修繕,本身就是施與捨的體現。如樂譜、如繃實的畫布,德化白瓷的亮滑被壓製成輕薄的片片空白,只為映襯茶湯的金橙色;朱泥飽滿的養育力在肌肉記憶的帶動之下,無論鳴針或面取,成色略異的細膩才是收放得宜的趣意。兩樣性格,何須互斥。平和看待所有的未竟之事,它理當意有所指且生命力強韌,一種刻在心裡、浪漫的剽悍。因為恐怕只有這樣,所有中斷的、美好的、不體面的,才能有和自己正面交鋒的機會。深夜宜蘭,依舊是一顆懸浮室頂的溫暖。熟練拉開剛冷卻的窯爐門,我們似乎也有幸得見一件件彼時初生之犢的狂放,過渡至此一時歷經人情暗湧淘洗後才見的鬆弛自在。
-
Liang Han Yun 梁瀚云
深受植物學家 Robin Wall Kimmerer 的著作《Braiding Sweetgrass》影響,新銳藝術家梁瀚云的創作品,坦率地綻放濃烈的有機質感。將美國原住民文化中名詞動詞化的轉譯概念,引渡至海洋彼岸的東方視角,輸出多樣略具實驗性的異媒材創作。是對季節遞嬗的不可冒犯,回饋以最柔軟原始的致意。 初春是冷而不凍的空氣,還有寸寸從土躥出來的青綠,長在水位微增的冰涼溪旁,靜默許久的苔褪下橄欖綠稍稍轉青,這是屬於土地蓄勢待發的時間。夏季有受控於宿命而齊聲鳴唱的蟬,清晨盤旋在濕潤土堆上空的馬蠅,甚至風呼嘯吹拂的規律和聲量都極為不同。暫坐在人煙罕至的靜謐森林中,不需闔上眼就是一場多聲部的樂曲。 秋天無聲的步入產業道路兩旁滿是淺麥黃色的芒草迷宮,他們是這個時節才慢慢甦醒的大叢聚落。在夕陽低角度斜射的林間行走,日落前,總能看到隱約浮動的水氣,土地像是一隻低鳴的巨型生物。入冬,踏上未融的青白色雪地,某個幸運的清晨還能遇見野鹿,厚實的雪層好比天然隔音棉,一絲不苟的將所有聲響包覆於下,枝頭落下的積雪、滾動的松針碎葉都格外小心翼翼。 「創作的時候,我和大自然有種比平常更為緊密的依存關係。」在日本四國高知的山村生活習陶,讓作者隱入身心與天地兼容的小小宇宙,俯拾皆是的破敗與新生都化為滋養,以此為種子而生的系列創作是最詳實、立體的私人日記。
-
MAD et LEN
坐落於法國普羅旺斯阿爾卑斯省的小鎮 Saint-Julien-du-Verdon,創立於 2007 年的 MAD et LEN 工作坊與香水重鎮 Grasse 不過兩個小時多的車程距離。創辦人倆夫妻 Sandra Fuzier...
-
Myosyu Wataru 明主 航
材質比例相異的器件,採隨機模式裝盛或克制每個人的日常。在收藏與收納的屬性差之間,我們讓珍惜的躺臥在內、擺放的就讓它自在舒展,鎮壓有時候太浮動的細碎。界線實在用不著太理性分明。明主航的「匣」系列作品以鮮明的孔洞起伏為標誌,向古羅馬時期石膏盒製品遠距致敬,在摒棄華美製工的堅持中,暗自遵從另一門視頹圮腐朽為本的美術紀律。斷捨離的用料哲學:礦石、沙礫、漆喰及紅陶土,一切的森嚴該是為了重現年月的肆虐;而偶爾撒落的聖羅勒葉片給了只有植物可獻身的溫和色韻。一部分如深海洞窟中掘起的古代珠寶盒,其他是借鑑自天平瓦片及印度石皿輾轉而成的茶道具,時間這平凡但恆久的課題,他交由自主生成的斑駁為件件作品落款。
-
Noguchi Kansai 野口寬斉
結束那場流瀉著爵士音色的餞別,掠過幾個時區,疊音鈸的細微聲響依然如影隨行。同一雙手幾經思索,在返抵故鄉後,從光亮的琴鍵漆面,決心投奔至聞得到歸屬感的黏稠陶土。 墨色飽滿深厚,好比生活中每一次起手無回的堅絕。 這一頭,挪用象徵生命起止的圓圈,將人生難免的別離傷感化為謳歌,如綿密的音符飛揚,緩緩著陸在手作和紙的骨白色平方。是聽不見的奏鳴曲;轉過身,扭曲縮擠成多重的圖騰印記,將夢想液化成沾了釉彩的筆刷,像勾邊的山岩剪影,緊緊環抱於圓潤流線的花器身軀上。是摸得著的回憶紀實。 音樂即旅程,拿來類比生命,恰如其分。Reincarnation 這件事就像潺動溪水,正毫無停歇地行進著。佛學的輪迴與哲思,樂曲的休止和起伏,兩兩相望,成了野口寛斉巧手形塑的創作地貌中,再自然不過的靈感輔具,在每一節曲目登場前,輕巧地為它們上了層寧神淡泊的啞光。 不是閉鎖的舊傷,是對愛、對自然,使盡全力的極致擴張,旋轉/兜圈/循環/歸零,起迄點仍是自己。一如主角在轉動的濕泥轆轤旁,抽空雜念、靜觀其變。我們在航程千里外的灰牆小室內,燃起爐火,接手畫圓。
-
Noto Asana 能登朝奈
觀物識人有時並不武斷,日本玻璃工藝作家能登朝奈的窯燒作品,一如粉化的表層誠實反映其淡然素雅的女性特質。 經過多年打磨研習,源自 3500 年前兩河流域文化的「琉璃脫蠟鑄造法」(Pâte de verre) 在作者日漸嫻熟的創作進程中,逐漸成為一門專屬於她的文字體系,而冰體與玻璃的恰巧形似,也像極了互為韻腳的詩文,體裁不拘但一致抒情。虎口輕握沁涼杯身,桌沿這一側,想起的是某一年遠行到知床的白色流冰;對面一方的鏡頭框內,則是擱淺在冰島黑沙灘上的巨大冰磚,鎮守在中央如紫晶色澤的托盤,盛裝著共享的當下。 還有什麼比吃吃喝喝更接近日常滋味?能登朝奈將原本多用於繁複飾品的古典技法延展運用綴入家常,每一件觸手冰涼的茶具、食器、酒杯、花瓶的日用氣息,都是她嘗試融化工藝擺件和生活器皿之間涇渭分明邊界的巧思。
-
Whirlflow 洄流
1988 年出生於台灣,經年的古代物件拾遺,為洄流帶來了養分與靈想。2018 年開始織物和燈器的創作,近年則以金屬鍛敲和木結構、手抄紙黏貼與岩彩的多重技法為創作基礎,製作燈與茶事之器。 「洄流」之名來自於作者潛意識中存在的一種狀態,像是一種由外向內匯聚,螺旋狀的緩流。可以是空氣,是渦潮,是星塵,也可以是時間在空間中流動的想像。 洄流的作品始於想像之境,他藉陰翳意象來構築燈器的幽玄氣息,以紙裹線,以薄明之光來接近幽暗。另一方面,他也在無意識中,以「見立」之情思將古代窯器轉化為光的雕塑。 洄流長年無盡地採集與探索著各式材質,其創作範疇不容易歸納於單一媒材和領域。透過萬物的流動,匯集成了自己的思想海洋,他總是思索著如何在作品中,柔軟地保留著同樣的情感和靈光。
-
Yamanobe Takashi 山野邊孝
遠征個人創作之路超過 20 餘年的山野邊孝,於 2000年自笠間返回安身立命之地-磐城市,持續創作,人和故鄉的那段臍帶之親,自此化作互為歸屬的情感樞紐。鍾情迷戀於灰釉陶器的樸實親人,這全程得利大自然原始物料的媒材,總在節氣更迭和生命轉折間,每每都回贈他絕不受馴化的、美妙的化學反應,那是一種近似見獵心喜的感動。「希望我的作品能成為某人日常生活中的一份愉悅。」謙遜而自信的口吻,將成熟和歷練,體現在規矩大器的系列作品中。一如從展廳遷居到邊櫃的路程,捧在手上的沈甸甸,始終踏實。
-
Zen Yukiyo 齋藤 全・齋藤 幸代
玻璃於此好比立體結晶後的生宣,近似水墨的點染勾勒,一口氣將花瓣、葉梗、霧氣與晚霞埋入其中,在節令流轉的每時每刻,顯像在裝盛冷茶的幾對矮杯和形如滿月的圓盤。 巧妙運用窯燒玻璃時而澄澈霎時濃重的質地天性,日本作家齋藤 全與齋藤 幸代韻味獨具的作品風格,依稀折射出早期瑞典藝術家 Vicke Lindstrand 的 Mykene 工法脈絡,他們拋棄精美工整的收邊,更靠攏自然世界慷慨給予的淳樸原始,上了一層風霜的玻璃是素材也像鏡頭,如縮時攝影,紀錄、模擬、淡出,即便只有一面之緣的遠方溪谷。
-
周渝神遇茶品
「神遇」工作室由紫藤廬創辦人周渝老師於2020年創立,致力推廣茶文化美學。周渝試融通儒、道天人哲思的茶文化觀,據「神遇」工作室為人文道場,以「正靜清圓」、「平淡無限」、「茁與拙」的生活修養與美學,展現多元、和諧而有生命力的天人關係。一展對應的必是一覽,造訪周渝老師舒緩自若的行茶演繹之行,便得以瞥見溫潤功底後的儒學哲思。案上有封存罕見茶品、綴著花鳥的雅緻瓷罐;難得見客的古董黑膠,還有一角有序垂掛的大小羊毫與紙軸,它們狀似分離卻有著最靈敏通達的五感,牽掛左右著彼此。在攀爬的長鏡頭中,怎麼看都是起點相異,而終將匯集一方的故人舊識。 不僅字面上的 kindred spirit,還有的是難得的榮幸。此次周渝老師偕同夫人為 luce salone 茶沙龍悉心推敲、反覆試茶,特意細選出數款上乘難得品項,而許多「神遇」典藏的珍稀茶品,更是首次向外公開面世。悠緩卻殷切,我們歡迎各位愛茶的您,撥空親臨茶沙龍逐一品味選購。
-
預約參觀 Visit・展覽・茶會
專注於茶道具和日常器物的 Luce,與多位長年蘊養美感的優秀作家持續互動。每一位落腳不同地理座標的創作者,都與各自親暱的一方土地緊繫著深深的關懷。有的借用符號、有的撰寫密語、有的沈靜寡言,但他們都是潛行在生活基線下的觀察家,站在對生命/自然獨斷的特定視角上,以藝顯影。 我們大膽假想自己是一張孔隙不均的網,以光為嚮導,順從四季更迭,穿透進來的他們,便投放為 Luce 最具體的型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