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 a i / 居相 2025 A/W
「在創作中,我並不為衣服設定固定主題。就像四季更迭,我試著真誠地面對當下流動的心緒,讓那份無常與持續變化的感受,形成衣服的形與素材的質地。
這次製作了更多前一系列的 柿渋(以柿子汁發酵熟成製成的天然染料)作品。未熟果汁在京都酒造倉中發酵熟成後,富含單寧,在將凝膠化前塗佈於布料,使表面凝成細緻光澤。也在朱與藍之上覆膜,並於觸感柔軟的黑色 モール糸 (Chenille yarn,雪尼爾紗)布料上施以柿渋,呈現外與內的質感對比。
使用的布料,多為各產地僅餘一件衣服分量的 dead stock(陳年庫存布料),年代從一年前至五十年前不等,是織布匠人長年保存的結晶。我不特地製作原創布,而在手工質地與有限性之中,選擇能自然展現時間與手感的材質。
所有衣物皆縫上象徵 i a i/居相的 背紋(縫於衣背的標誌性符號)。靈感來自《萬葉集》的「日之經、日之緯」,寄寓古人以太陽為方位所蘊含的信任與祈願。本次作品更意識到 背守(縫於背後祈求庇護的符號)的守護——以交叉縫線為基礎,讓每件衣服的縫線略有不同,延續母親為孩子縫上護符的習俗。
若每一道縫線,都能讓人感受到不同風景,
那將是我最真誠的喜悅。」
- 居相 -
-
Noguchi Kansai 野口寬斉
結束那場流瀉著爵士音色的餞別,掠過幾個時區,疊音鈸的細微聲響依然如影隨行。同一雙手幾經思索,在返抵故鄉後,從光亮的琴鍵漆面,決心投奔至聞得到歸屬感的黏稠陶土。 墨色飽滿深厚,好比生活中每一次起手無回的堅絕。 這一頭,挪用象徵生命起止的圓圈,將人生難免的別離傷感化為謳歌,如綿密的音符飛揚,緩緩著陸在手作和紙的骨白色平方。是聽不見的奏鳴曲;轉過身,扭曲縮擠成多重的圖騰印記,將夢想液化成沾了釉彩的筆刷,像勾邊的山岩剪影,緊緊環抱於圓潤流線的花器身軀上。是摸得著的回憶紀實。 音樂即旅程,拿來類比生命,恰如其分。Reincarnation 這件事就像潺動溪水,正毫無停歇地行進著。佛學的輪迴與哲思,樂曲的休止和起伏,兩兩相望,成了野口寛斉巧手形塑的創作地貌中,再自然不過的靈感輔具,在每一節曲目登場前,輕巧地為它們上了層寧神淡泊的啞光。 不是閉鎖的舊傷,是對愛、對自然,使盡全力的極致擴張,旋轉/兜圈/循環/歸零,起迄點仍是自己。一如主角在轉動的濕泥轆轤旁,抽空雜念、靜觀其變。我們在航程千里外的灰牆小室內,燃起爐火,接手畫圓。
-
Li Tsung Ju 李宗儒
拭清回憶裡那隻禮貌性臉盲的廣角鏡頭,往回幾個十年攀看,李宗儒的創作歷程,像一首章節蔥鬱、據悉長度還沒有打算休止的歌。東海岸向山脈移進的嘶啞風切、焚燒秸稈時篝火吐放的碎裂白噪音、旅途上隨性踩點的爵士小館現場 Post-bop 琴鍵聲響,大量素材隨機落入,自有容身之地。時候到了,默契點頭了,光光間奏就能獨佔一張黑膠單面的寬容。挑選目數大的泥料為的就是坦露,氣孔如取樣器網羅採集:溜進左耳的是造訪東京 SKWAT 後的悠揚弦樂,就算右耳還哼著前個夏天成日作伴的 City Pop 復古合成器音,做陶這件事接近自我修繕,本身就是施與捨的體現。如樂譜、如繃實的畫布,德化白瓷的亮滑被壓製成輕薄的片片空白,只為映襯茶湯的金橙色;朱泥飽滿的養育力在肌肉記憶的帶動之下,無論鳴針或面取,成色略異的細膩才是收放得宜的趣意。兩樣性格,何須互斥。平和看待所有的未竟之事,它理當意有所指且生命力強韌,一種刻在心裡、浪漫的剽悍。因為恐怕只有這樣,所有中斷的、美好的、不體面的,才能有和自己正面交鋒的機會。深夜宜蘭,依舊是一顆懸浮室頂的溫暖。熟練拉開剛冷卻的窯爐門,我們似乎也有幸得見一件件彼時初生之犢的狂放,過渡至此一時歷經人情暗湧淘洗後才見的鬆弛自在。
-
周渝神遇茶品
「神遇」工作室由紫藤廬創辦人周渝老師於2020年創立,致力推廣茶文化美學。周渝試融通儒、道天人哲思的茶文化觀,據「神遇」工作室為人文道場,以「正靜清圓」、「平淡無限」、「茁與拙」的生活修養與美學,展現多元、和諧而有生命力的天人關係。一展對應的必是一覽,造訪周渝老師舒緩自若的行茶演繹之行,便得以瞥見溫潤功底後的儒學哲思。案上有封存罕見茶品、綴著花鳥的雅緻瓷罐;難得見客的古董黑膠,還有一角有序垂掛的大小羊毫與紙軸,它們狀似分離卻有著最靈敏通達的五感,牽掛左右著彼此。在攀爬的長鏡頭中,怎麼看都是起點相異,而終將匯集一方的故人舊識。 不僅字面上的 kindred spirit,還有的是難得的榮幸。此次周渝老師偕同夫人為 luce salone 茶沙龍悉心推敲、反覆試茶,特意細選出數款上乘難得品項,而許多「神遇」典藏的珍稀茶品,更是首次向外公開面世。悠緩卻殷切,我們歡迎各位愛茶的您,撥空親臨茶沙龍逐一品味選購。
-
Noto Asana 能登朝奈
觀物識人有時並不武斷,日本玻璃工藝作家能登朝奈的窯燒作品,一如粉化的表層誠實反映其淡然素雅的女性特質。 經過多年打磨研習,源自 3500 年前兩河流域文化的「琉璃脫蠟鑄造法」(Pâte de verre) 在作者日漸嫻熟的創作進程中,逐漸成為一門專屬於她的文字體系,而冰體與玻璃的恰巧形似,也像極了互為韻腳的詩文,體裁不拘但一致抒情。虎口輕握沁涼杯身,桌沿這一側,想起的是某一年遠行到知床的白色流冰;對面一方的鏡頭框內,則是擱淺在冰島黑沙灘上的巨大冰磚,鎮守在中央如紫晶色澤的托盤,盛裝著共享的當下。 還有什麼比吃吃喝喝更接近日常滋味?能登朝奈將原本多用於繁複飾品的古典技法延展運用綴入家常,每一件觸手冰涼的茶具、食器、酒杯、花瓶的日用氣息,都是她嘗試融化工藝擺件和生活器皿之間涇渭分明邊界的巧思。
-
Kanako Yoshida 吉田香楠子
蜷身育養在琦玉縣富饒的狹山茶產區,說是受洗於茶綠色和炙陽光照中的慎重,大概也不為過。吉田香楠子的童年圖像繪成,或許得歸功於長年於丘陵地居家生活的洞察、和自然四季大玩辦家家酒的寫實主義延展。浸潤和塑形的遊戲是很久以前就開始的。向宋代汝窯謳歌的「開片」紋理,作為系列作品的標識之一,她手下自然流瀉的女性氣韻,綻放在席前一把把秀氣溫雅的側把急須,那是江戶時代便已現蹤的古典。成群結隊緊跟在側的是身長不一、攀著虎口流線刻劃成型的盞盞茶海,它們裹著 tone on tone 的牛骨色灰釉,在芒種與入梅間出窯,換個國度繼續過夏。金絲鐵線的網紋由裡向外伸長,一度似乎失去邊界制約爬入空氣,挪近了看,微弱的暗金色,佐證時光與溫度擺佈後的佗靜。沒有諱莫如深的艱澀,這裡是意識明晰的技法衍生,以純粹當代女性的措辭與觀察,組織成形的 另一種 Quiet Luxury。
-
Ishiguro Mikio 石黒幹朗
石黒幹朗 Ishiguro Mikio,1980 年生於日本兵庫縣,現居京都京丹波町。以鹿皮為核心素材,長年投入自然素材與手工藝的探索。作品形式橫跨皮革雕塑、裝置、燈具與空間構成,呈現素材原始狀態中的生命痕跡與時間感。他親手處理每一張來自野地的鹿皮,保留血管紋理、傷痕與毛孔,不加染整。這些皮革可能包覆石頭與木塊,也可能僅以懸掛方式呈現,回應土地、動物與人類之間的關係。2025 年,石黒幹朗入選 LOEWE FOUNDATION Craft Prize 最終候選藝術家,並受邀於西班牙馬德里 提森-博內米薩國立美術館(Museo Nacional...
-
Worldwide Shipping
Insured and carefully handled
-
Customer Service
-
Secured Payments
Visa, Mastercard, JCB, 銀聯UnionPay